从儿童的生活艺术中发现美

发布时间:2022-06-20文章来源:九方城幼儿园浏览次数:682

从儿童的生活艺术中发现美

摘要:生活是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宝库。在纷杂的生活中,提炼哪些具有美的价值的元素,引导幼儿感知、表达、创造,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。本文立足幼儿艺术学习特点,阐述了从生活中启发、引导幼儿感知并表现美,与幼儿共同探索美,发展幼儿的艺术欣赏力、创新力的策略。

 

关键字:生活 艺术 创造 个性化

 

每一个幼儿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,和一颗感悟美的心灵。成人不应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,而应让幼儿在儿童独有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,激发对美的敏感性、对创新创造的积极性,挖掘生活中的艺术元素,激发幼儿敏锐的欣赏美的意识,提高表达能力,发展艺术创造能力。

陶行知先生认为“生活即教育。”生活中丰富的素材是构造幼儿知识结构、发展多元化能力的经验来源。在幼儿的生活中,游戏占据了很多的时间,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发展认知、提高能力、养成习惯。从探索形式上而言,游戏即生活,生活带有强烈的游戏色彩。由于这样的氛围是自由的、开放的,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,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幼儿自发的创造行为,尤其在艺术活动中,幼儿通过美术、音乐等形式将所见所感用笔触和乐声表现出来,大家描绘、歌唱,并进行改编,本身已经具有了创造的萌芽。教师应全力支持幼儿的创造行为,助力幼儿在生活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、越走越宽。

一、我看见,我听见。

生活中充满各种形式的艺术,幼儿关注的,就是有价值的。美术、音乐、语言、建筑等等,均存在不同内容和感知途径的艺术内涵。我们首先要让幼儿看见、听见,才能开始与艺术的接触。

1.欣赏的魅力。

欣赏,需要幼儿调动眼睛、耳朵进行感知,在脑海里再次组织,形成自己能理解的形象,用语言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。在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中,充分解放幼儿的眼睛、嘴巴、大脑等感官,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,方能让幼儿真正有所收获。我们应当充分支持幼儿欣赏艺术对象,增强其艺术敏感性和探究的兴趣。

1)视觉艺术的震撼。

幼儿对视觉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充满好奇:由各种色彩、色块、线条、形状组成的艺术形象是孩子们较少接触的、甚至从未接触过的,带来全新感受。在画展、立体艺术展览中,幼儿为某一件感兴趣的作品驻足。幼儿也对生活中的日用品、景物、人像感到兴趣,他们时常谈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这些物品,并说明理由,我们能从中发现幼儿对于艺术的理解和个人兴趣倾向。如青花瓷器具、油画、儿童水彩画、被大风刮歪的树林、垂落的夕阳、带着露珠的青草地,强烈的、鲜明的色彩和边界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,深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,我们应当尽量从生活中汲取含有色彩、形态等具象特点的艺术对象,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欣赏,加强感受性,提高欣赏能力。

2)听觉艺术的熏陶。

在音乐活动中,“耳朵”是幼儿接触艺术的重要器官。一开始,孩子们感受到音高的不同、长短的差异,渐渐体会到音乐的情绪,辨识音乐人物形象的情。如《蝴蝶采花》的轻快与律动音乐《大象走路》的鲜明对比,使幼儿感受到音乐与音乐的差别如此之大,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究兴趣。孩子们可以在琴键上自由弹奏出他们感兴趣的音符,体会音色特点,尝试制造长音和短音,为理解乐句、演唱歌曲和音乐表演奠定基础。与此同时,生活中的雨雪、雷电、机动车、动物叫等自然声也是欣赏的来源,它们构成了幼儿模仿和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的宝库。

3)多元艺术的领悟。

除了从属于艺术领域的美术、音乐以外,生活中还存在无数的艺术形象,值得被幼儿感知。如青花瓷的碗盘、绘有魅力图样的果篮、装饰画、古典风格的家具、卡通造型的用具等等,均突破了器物功能本身,带给孩子们美的体验。我们要引导幼儿到生活中去发现、感受,领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,激发幼儿主动发现美、欣赏美、领悟美的能力。

2.自由的感知。

如何帮助幼儿感知美的对象?教师认为,一定是有所技巧的。如果我们只是把物品放置在幼儿面前,幼儿会看、会摸,但无法深入感知它们的美的特点,许多幼儿就在看看摸摸中离开了,对艺术形象的敏锐性也逐渐降低,久而久之,他们不再主动欣赏。我们的感知应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,和幼儿一起观察物品的每个方面,讨论它们的色彩、形态等特点,讨论音乐形象的变化、风格,让幼儿自由表达观点,充分发展观察力、表述力、交流力。

1)解放身心,沉浸感悟。

当幼儿对一件物品感兴趣并久久观察,不必打断他。教师要做的是欣赏幼儿的专注,而非“你看到了什么?”实践发现,当幼儿感知到他所需要的特点,会自然地表达:很漂亮!好大!哇,(音乐声)好像一只大怪兽走来了!此时,教师可以追问:哪里漂亮?“大”让你感觉怎样?“是什么样的怪兽?”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感知中,调动他们的每一个细胞去体会、表达,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、丰富的经验。

2)开放操作,大胆接触。

很多的艺术品,需要接触后获得真情实感。如陶器、版画、工艺品、藤器、雕塑等,幼儿从触摸中获得粗糙、平滑、起伏、宽窄、大小、强弱、高低、间断及连续等艺术概念,并将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操作中去。我们应当让幼儿在安全的前提下接触艺术形象,内化成自己的经验。

二、我模仿,我创造。

充分的欣赏感知是创造的前提。在生活中,幼儿所表达的艺术形象是他们已经熟悉的、产生了更多不同想法的基础形象,因此,打好欣赏感知的基础,创造就已成功了一半。

1.支持模仿的乐趣。

创造初期,不少幼儿只是在模仿,这在小班幼儿中尤为常见。我们应当摒弃承认观念,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。当幼儿得到教师的赞赏:这红色在画面上真显眼,你一定很喜欢这样画;你这只小鸟飞的可真高啊,音乐声都快被你盖住了!这只小碗,我在哪里都没有见过,如果真的造出来,把水果放在里面,那该多美啊!孩子们从模仿中获得自信,也获得持续探索的动力。

2.为创新点亮灯塔。

随着能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,幼儿的经验丰富了,视野开阔了,逐渐能够自发地创造创新,并感受到深深的乐趣。此时,教师的重心是与幼儿共同讨论发明了什么?与原有的物品、作品相比,有什么不同?以此激发幼儿的新思考、新动力、新发展。

生活给了我们无穷尽的海量宝藏,是幼儿一生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艺术海洋。我们无法预知幼儿的未来,但可以给幼儿一颗感知美的心灵和一双创造美的巧手,让生活、艺术引领他们,走向更好的未来。

 

 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1.《陶行知论生活教育》徐莹晖王文岭四川教育出版社 2010.12

2.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》程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 2015.07

3.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》许卓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 2020.11

4.《奥威尔:生活与艺术》杰弗里·迈耶斯(美)著马特,王敏,仲夏经济科学出版社 2013.07